速算有趣也有用

——出版60多年后,《算得快》仍然有需求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2-20 10:10

□ 刘碧玛

“现在国外都用计算器或者电脑进行计算了,国内不久也会普及,还用学速算吗?”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刘后一写的《算得快》一经问世,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写《算得快》之前,刘后一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借书中主人公杜老师之口做出了回答:“你们不要以为将来普及了计算器和电脑,学速算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其实学速算能锻炼人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能使人反应敏捷,头脑清楚。”

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

《算得快》是刘后一创作的第一本科普著作。为什么要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背后有个小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刘后一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出版工作,业余时间则翻译科学著作。由于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科学小品,刘后一引起了一些报刊编辑的关注,纷纷向他约稿。

有一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陈俊忻编辑找到刘后一,请他为孩子们写一本书。“写书真是个新鲜事,写什么书呢?”刘后一听后心生疑问。“现在孩子们对算术学习感到费劲,能不能写一本书,诱发他们对算术的兴趣?”陈俊忻紧接着说。刘后一听完眼前一亮,不由想起自己在小学给学生教算术的情景,当即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

边学边写科学故事书

问题又来了,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带着这个问题,刘后一走进了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巧合的是,图书馆管理员陈俊慧,正是陈俊忻的姐姐。她听了刘后一的来意,便引他参观了书架上陈列的书。刘后一看到,故事书被翻得都要破了,而知识类的图书却依旧崭新。他一下明白了:孩子们爱看故事书,不太爱看纯知识类读物。能否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成科学故事书呢?刘后一心里盘算着。就这样,他迈出了向科普创作道路前进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多年以后,刘后一回忆当时写《算得快》的情景时说:“那时我不会写故事,是边学边写的。既然是故事,就得有人物。我在小学教过的学生形象出现在我脑海中,他们各有各的爱好与性情。故事还要有情节,情节是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的,就像动画片是由一张张画连接起来的一样,连续快放就动起来了。”

再版后成畅销书

1963年,《算得快》出版了。刘后一看到,在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在公园里,小朋友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与幸福。

197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准备再次出版这本书,并让刘后一对原作进行修改。他花了一年时间精心修改。 在编辑郑延慧的努力下,1978年,《算得快》重新与读者见面,一推出就成了畅销书,各地出版社争相翻印,总共发行了600多万册。其间,还出版了盲文本和多个民族文字版本。

不久前,一位读者在抖音平台留言:如今,我们仍要学习速算,为了理解这种思维方法,即世界上有很多复杂的事情,并非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和完成。而正是《算得快》这本书,第一次向我展示出这样的道理。

另一位网友在当当网站上留言:《算得快》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数学启蒙读物,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如今《算得快》仍然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算得快》的翻版,如《就是算得快》《算得快有方法》《算得快测评本》等,有的还被推荐为小学三年级课外读物。这恐怕是作者刘后一未曾料想到的。这位研究古生物的学者还写过《半坡人的故事》《北京人的故事》等科普读物,199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作者系刘后一长女)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