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儿时,他本立志从医,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面对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义愤填膺:“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炸就炸、想杀就杀?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连个安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自此,他决心学航空、学造船,以科学救国。
1945年,黄旭华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深造。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夯实了学术基础,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新生,为了唤起同辈年轻人的觉醒,他在血雨腥风中为党的事业秘密地奔波着。
用计算尺和算盘算出千万组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国环伺,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成员之一。支部书记同他谈话时提到,这项工作保密性强,一辈子出不了名,要当无名英雄,黄旭华毫不犹豫地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1965年,黄旭华所在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搬到辽宁省葫芦岛。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从零开始,攻克了无数难关。计算是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最常规也是任务量最大的工作。当时的他们只有两个计算工具:一是计算尺,二是算盘。
无论是总体组还是动力组,那成千上万组数据的运算都是靠尺子和算盘计算出来的,工具上的磨痕深深印刻着他们当年的艰辛。
黄旭华带领团队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力挺水滴线型艇体,攻坚克难,从无到有,解决了核潜艇从核动力装置、远程水声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鱼雷)武器系统各种难题。
经过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核潜艇建造正式拉开序幕。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62岁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
1988年4月,62岁的黄旭华冒着巨大风险随“长征四号”核潜艇潜至水下300米,成为全球范围内核潜艇总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当深潜试验宣告成功后,他心中感慨万千,挥毫写下诗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颁授勋章。
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黄旭华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军工科研队伍的一员,要不断发光发热、回报社会。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个人奖金逾2000万元,包括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远离家人骨肉,30年隐姓埋名
为了做好核潜艇研发的保密任务,30年间,黄旭华与亲人几乎断绝联系。
黄旭华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黄旭华只能在年节时给老人寄钱表达孝心,却不能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内容。父亲和兄长去世时,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母亲却始终相信他一定有难言之隐,在做“好”事。
1986年,黄旭华再次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家人仍不知他这些年在干什么。直到一年后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发表,详细介绍了黄旭华的事迹,家人才知道他这30年所做的一切。母亲一再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黄旭华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传记作品《黄旭华:志探龙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