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句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魔术台词,今年央视春晚再次响彻耳际。且不论表演者刘谦的功力,单说魔术的变幻莫测,就让观众觉得匪夷所思。在大家的掌声、惊叹声中,我忍不住追溯魔术的奇幻之旅。
魔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幻术”,俗称“变戏法”,属于杂技的一个重要门类。魔术,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巧妙结合视觉传达、心理学、物理学,以及表演学等不同科学领域的智慧而进行表演的一门艺术。
魔术在我国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便已作为节目表演登上舞台。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有我国的传统魔术节目《鱼龙曼延》——即“海鳞变而成龙”(鱼变巨龙)的乔装动物,还有罗马魔术师表演的《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节目。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魔术表演在北魏时期依旧兴盛,形成了经典的“剥驴投井”“植树种瓜”“画地成河海”等戏法。唐代,魔术节目大增,苏鹗《杜阳杂编》里记载唐代魔术师米宝能用灯光表演魔术,“他在粗二寸、长尺许的蜡烛上,施五色光,燃之竟夜不灭,并能呈现楼、阁、台、殿形状”。段成式《西阳杂俎》描写画的龟可以变活、枯枝能够开花,以及“葫芦取酒”“茶碗生莲”等民间幻术。这些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的魔术杰作。
到了宋代,表演艺人集中于勾栏瓦舍卖艺,魔术发展空前,分为“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宋代著名魔术师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卖符,少间依元接上。”此节目流传甚广,近代称为“大卸八块”。
明清时期,各式魔术戏法节目十分盛行,人们对其认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神仙戏术》《鹅幻汇编》等魔术专著。我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等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清代中叶后,“西洋魔术东来”,促进了中外魔术交流。我国魔术不断发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大量外国魔术的优点、特点,逐渐形成魔术舞台上五花八门的节目。
魔术无一非虚,无一非假,每个魔术都需要精心策划,才能将虚作实,以假乱真。舞台上的魔术师巧妙地运用道具、灯光、话语等,来转移观众瞬间的注意力和思维,用隐蔽的手法变出种种奇幻无比、变幻莫测的现象,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我国的魔术特点是表演细致入微,强调手的技巧和肢体语言,道具小巧。过去多为摆摊近距离表演,可以四周观看,不宜在下面看;如今发展为舞台表演,并有向大型魔术发展的趋势。
传统魔术表演技巧上千种,主要包括生、遁、回、穿、脱、连、断、换、腾、知等。生是无中生有,能凭空变来物品;遁是将物隐去,能把有变无;回是将毁坏的东西恢复原状;穿是在坚硬的物质间顺利通过;脱是在坚固的束缚中离开;连是把没关系的物品连在一起;断是将无法分开的东西分开;换是一个物品的自我变幻;腾是使沉重的物品悬空漂浮;知是能感知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具体而言,从基础魔术表演的“变花”“变伞”“变鸽子”等,到高级魔术表演的“大变活人”“人体两分”“空中飘人”“硬地穿杯”……
我国魔术界久负盛名的傅氏幻术和宝丰魔术,分别于2014年、2021年入选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神秘的魔术,变幻无穷,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惊叹,在活跃思维和启发智力中使人们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