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古代缫丝图。 (作者供图)
图②: 机器缫丝图。(作者供图)
图③④: “缫丝”纪念封及内插页。 (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供图)
图⑤: “墨悲丝染”篆刻章。(马国馨院士 刻)
□ 王渝生
余生忆谭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中学时语文课本上白居易的《缭绫》诗句,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令我难以忘怀。
我国的绫罗绸缎都是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播中亚西欧,享誉世界。今天,就回顾一下我国缫(sāo)丝技术的发展历程。
缫丝,就是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蚕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缫丝便是利用丝素和丝胶的这一差异,经煮茧、索绪、理绪、集绪等工序把蚕丝从煮茧锅中抽引出来。抽出来的丝胶经过络丝、并丝和加捻工序,便可制成织造所用的经、纬丝线。
我国是最早利用蚕茧抽丝的国家。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从纤维来看,丝的投影宽度有三种规格:0.2毫米、0.3毫米和0.4毫米,且都为长丝,说明是用蚕茧进行多粒缫制而成,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左右。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丝织物,证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缫丝工艺就已经出现了。
到商代,缫丝技术已是相当成熟。水温是缫丝时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至迟在宋代,人们就总结出了缫丝时煮茧的温度控制方法。宋代以后,出现了将煮茧与抽丝分开的“冷盆法”,这是相对于通常从煮茧锅中直接抽取茧丝的“热釜”而得名。这种方法虽然速度较慢,但质量高,从而在明代以后成为缫丝技术的主流。
目前所知最早的缫丝工具,是带有“壬繭(jiǎn,即茧的繁体字)”铭文的商代青铜甗(yǎn)。甗是一种蒸器,下为三足,上呈锅形,中间有带孔的隔层,缫丝时正好可以将茧子挡在上面不至于沉到足袋。甗上安放木架,木架上可以同时抽两绪丝,然后将抽出的丝卷绕于丝籰(yuè)上。秦汉时期,手摇缫车已经开始推广。到宋代,脚踏缫车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那时的缫车与近代杭嘉湖地区保存的丝车已无区别,即有机架,用以支撑丝籰,籰靠一脚踏曲柄连杆机构带动,络绞机构使生丝的卷绕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摆动。
作为丝绸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缫丝的出现,是丝绸技术起源的关键。公元4世纪左右,我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日本。6世纪中叶又逐渐传到欧洲,此后,意大利和法国开始了养蚕和缫丝。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缫丝产业实现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海怡和洋行纺丝局从法国和意大利购买缫丝机器设备,首建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缫丝厂。随后,机器缫出的丝(俗称厂丝,质量较土法缫丝为优)逐步取代农村土法缫出的丝(俗称土丝)。20世纪30年代初,环球铁工厂试制成功国内最早的立式缫丝车。
蚕桑丝绸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因此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24年9月25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1年)》,提出了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的要求。
我国桑蚕丝绸产业基础扎实,丝绸消费习惯由来已久,未来在茧丝绸原料生产、丝绸装备研发制造、丝绸产品创意设计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