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科学大家的成长启示录

□ 刘 欣 赵云卓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3-28 09:5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和家风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爱国为魂,筑牢信仰根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钱均夫以身作则,怀揣“兴教救国”的抱负,投身中国教育和文史研究事业。他们父子间的三封“家书”深刻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贯穿和融入。

1936年,钱学森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向航空理论研究。得知儿子的决定,钱均夫回信劝诫:“国家已到祸燃眉睫的重要关头,望儿以国家需要为念,在航空工程上深造钻研。”后来,钱均夫明白儿子是为国家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继而支持其选择。

1949年,钱学森准备回国,钱均夫寄信:“儿生命之根,当是养育汝之祖国。叶落归根,是报效养育之恩的典喻,望儿三思。”

然而,钱学森回国受阻,遭受5年软禁。钱均夫写信鼓励:“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钱学森“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建设未来祖国”的信念愈发坚定。

修身为本,涵养优良品德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出生于医生世家。父母曾教导他:“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从小,父母悬壶济世、淡泊名利的精神便深埋于黄旭华的心中。

在中国核潜艇自行研制的艰苦历程中,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带领研究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建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旭华用一生践行“有国才有家,有家才能尽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理念,生动诠释了黄氏家族“潜光隐德”的优良家风。

兴趣为翼,尊重个性选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上小学时参观园艺场,便对农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高中毕业,袁隆平填报农学系。父母开始持不同意见,但见儿子立志学农,母亲华静说:“学农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民以食为天。”最终尊重袁隆平的选择,支持其跨入“农门”。

此后一生,袁隆平怀揣着对农业科研的满腔热忱,一心扑在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上。从“三系法”到“两系法”,袁隆平扎根田野,一步步破解技术难题,用双手托起“禾下乘凉梦”,铸就我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后盾,也为全球粮食供给编织起守护网。

多维赋能,锻造创新人才

爱国敬业的家风传承、明礼崇德的家庭教育和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均是家庭文化资源对子女成长的有力托举。个体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长特别是父母需从认知与践行等方面着手,为培养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加强价值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和远大理想,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锻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培育自信乐观、善良友爱的阳光气质,成为刚健有为、敢于担当的人才。

其次,注重品德教育。人无德不立。家长要言传身教,传承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优良家风。通过讲述中国科学家爱国奋斗的故事,激发孩子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再次,重视兴趣教育。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引导青少年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鼓励孩子探索未知、大胆创新。

此外,丰富社会实践。家长需以身作则,逐步摒弃“分数至上”“功利主义”等落后教育观念,带领孩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所,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的魅力,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同时,有关部门也需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共同为我国科技人才的茁壮成长打造优质环境。

(作者刘欣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赵云卓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