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突尼斯一家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有关科幻小说《北京小子》的研讨会。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输出、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公司翻译出版的这部《北京小子》,让我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我在北京通过网络连线,朗读了自己的作品,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同时也回忆了当初创作《北京小子》的初衷。
《北京小子》之所以选取了几名孩子的视角,是因为培养和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人,是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有成年人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孩子在成长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身上一定会有缺点,一味地指责未必能使他们改变。在教育中,粗暴的命令和枯燥的说教恐怕都不是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希望写一本书,将孩子们置于一个特殊环境,让他们在各种考验中改变自己。 这是一部有关时间变迁的科幻作品,但其中的故事始终发生在北京这片区域,主人公也是北京的几名学生,所以起名为《北京小子》。在故事里,几名孩子从现实的现代社会离开,先是进入到虚拟的网络空间,继而又进入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他们在这些非现实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磨难与坎坷,就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不过与平时在学校的学习方式不同。通过这种学习,他们对自己的弱点与不足有所认识并加以改进。 在历史年代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标志性的时间点。 第一个节点是还没有人类的时代——侏罗纪时代,这是恐龙霸据地球的时代。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一形象深受孩子喜爱。当然这里的虚构成分比较大,毕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存在过恐龙,而且这个时代还没有“北京”的概念,只能说这片地域,这一经纬交叉点。
尽管恐龙如此彪悍,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才有了哺乳动物的兴起,才有了我们人类的诞生。不过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任何生命都与我们有着无法割舍的亲缘关系。无论恐龙还是我们,都是进化中的一环。 第二个节点我选取了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因为在这里曾经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我让孩子们回到猿人的时代,见到了那位著名的猿人“北京人”。为了写这一部分,我还专门到当地做了详细考察。 在故事当中,孩子们与猿人进行交流,参与了猿人的狩猎等活动。这些都让他们了解到,初生的人类,或者说我们的祖先,其生存是多么的不易。 当然这在科学上也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未必就是这支猿人的后代,他们很可能已在历史中灭绝了。但如上所说,远古生命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的祖先。
我选取的第三个节点,是对北京猿人头盖骨挖掘时期。这也是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当时正值战争年代,在战乱中北京猿人头盖骨遗失了,至今下落不明。关于头盖骨的去向有很多猜测和分析,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希望找出一些合乎逻辑的解释。所以那段故事,我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原貌来描述的。 总之,孩子们在历史的苦难中磨练自己,努力改掉自身的缺点,历尽坎坷方才回到当代北京。 尽管这部作品被包装成一个类型故事,但它同时还是北京风土人情的缩影。很多作家都会讴歌自己的家乡,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就是我的家乡,我也希望能用文字来描画和赞美家乡。书中很多细节性的场景,看似随意写来,但我在创作时却格外用心,就是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北京的与众不同。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全世界的孩子都了解北京、喜欢北京,并在不久的将来能来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