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是逃离还是拯救?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诺诺
  • 2024-10-21 10:51


     科幻小说《天钩牧藻》插图,出自《星云 XIV:我们的恐龙岛》。小花绘。(科幻世界杂志社供图)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文学魅力在于借助未来想象和技术设定,反映人类社会现有的问题与可能的进化方向。《天钩牧藻》正是基于这种科幻文学的独特性,描绘了一个在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如何通过技术谋求生存的未来世界。

每个作者的创作源头,或许都深埋在自己的经历片段中。《天钩牧藻》的最初构想,起源于我对太空农业的好奇,中国人对土地和种植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我构想出一个场景:当人类不得不放弃土地,前往太空耕种,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人类选择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苦衷?

《天钩牧藻》便是由这两个问题引出的。

小说中的“天钩”系统,灵感源自真实世界的太空电梯构想。这一构想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这是人类科学幻想中一个关于如何打破地球引力桎梏的宏大方案。而在小说中,这一设想被反转,从服务于星际旅行的工具,变成了解决地球生存问题的农业系统。在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人类不得不将这些高科技概念用于农业生产,而非探索宇宙。

小说里,火山爆发和太初黑洞事件摧毁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这种场景看似科幻,却并非毫无现实依据。历史上的火山喷发事件,如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下降、农作物歉收,甚至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天钩牧藻》尝试放大这种灾难的影响,构造出一个被火山灰遮蔽的世界,探讨极端气候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地球表面的大规模农业已经无法维持人类的生存,因此,农田被“搬”到太空,通过天钩系统把藻泡送入太空轨道,穿过火山灰,利用未被遮蔽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一技术解决方案背后,是我对人类科技乐观主义的一种质疑。我们常常相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在天钩系统的设定中,小说试图追问:技术的代价是什么?

虽然天钩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希望,但它也要求大量牧藻人承受极端环境下的工作压力和生命危险。这种设定不仅是为了推动剧情,更是为了探讨:在技术主导的未来世界,个人生命与社会生存之间该如何平衡?

写作过程中,我也深感到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如何塑造他们的命运。老金的角色既代表了那些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希望突破困境的人,也承载了某种沉重的现实:即使个人意志再强,也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在他的一生中,天钩成了他绕不开的归宿,它既是希望的通道,也是无情命运的象征。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使得老金在面对每一个选择时,都充满了挣扎与无奈。

《天钩牧藻》不仅是关于人类如何应对灾难,更是对“我们该如何选择未来”的反思。人类是否应该依赖技术修复地球,还是将目光投向宇宙的其他星球?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金,曾是探索火星计划的一员,但最后不得不放弃对远方的追求,回到地球参与天钩牧藻的项目。这个选择映射了人类面对环境危机时的两难处境——是继续开发科技,尝试离开这个星球,还是想办法修复我们破坏的家园?

小说中描绘的上海温室、天钩系统、太空藻田等看似遥远的设定,其实都是当下科技发展的延伸。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变暖、极端天气、能源短缺等问题,正在逐渐逼近小说中的场景。

未来世界的构想从不是凭空而来,它源自我们对现实的反思与忧虑,而小说则提供了一种通过虚构故事探索可能性的途径。《天钩牧藻》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想象,也是对当下选择的拷问。希望读者能够在这个充满危机的虚构世界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类与科技、命运与选择的思考片段。或许,正如故事中的老金,我们终将面对科技与自然的对抗与融合,而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作者系科幻作家)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