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之路③】我的超侠科幻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超 侠
  • 2024-12-13 13:00

人物名片

超侠 原名尹超,云南德宏人,科幻作家、编剧,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先后荣获科幻奖、编剧奖等30余次。主要作品有《少年冒险侠系列》《超侠小特工系列》等。

图为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期间,超侠走进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主题讲座。(作者供图)


这是我注定要走的一条路。

因为我生活在科幻里,而且我认为,我们都生活在科幻里。毕竟科学与幻想无处不在,某种程度上,整个世界都被包裹在科幻里。

科幻自幼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我从小就接触科幻。自我有记忆起,就跟着爸爸去看好莱坞的电影《超人》。我看得如痴如醉,想象自己也变成超人,像他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使我着迷的,还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我心目中,孙悟空是中国特有的超人和侠客。可以说,超侠科幻从小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科幻电影是《霹雳贝贝》,讲的是一个被外星人赋予了超能量的孩子,双手能放电,却引发了在现实世界里的诸多烦恼。这部在今天看来幼稚的电影,给了我们那一代孩子最初的科幻启蒙。

从此,我们想方设法找科幻类影片看。《机器猫》《变形金刚》《星球大战》,以及带着点科学色彩的《圣斗士星矢》都不错过。最具吸引力的要数《恐龙特急克塞号》,影片既具有武侠动作色彩,又有高概念科幻,集合了时间穿梭、恐龙、外星人、机甲、超人、变异战士等诸多科幻元素,风靡一时。

中学时期,我开始看科幻图书杂志。特别是《科幻世界》上王晋康老师的“核心科幻”作品,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所在。这类作品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推理与演化,天马行空的想象下有坚实的科学基座。

大学时期,我开始看刘慈欣的作品。他笔下的科幻简直惊为天人,那些宏大又细腻、直击心灵的描述,让我痴迷,分不清科幻与现实,这就是“核心科幻”给人的冲击。

此外,我还看了俄罗斯科幻作家别里亚耶科夫的系列作品,以及法国凡尔纳、英国威尔斯、中国叶永烈、卫斯理与黄易等科幻作家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发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我再读时发现,它们有点像科学故事,里面描写了大量细节,很真实,一点不像是科幻,因为作品里的不少设定现在已经实现了,但不影响这些科幻作品依然好看。

科幻“铁三角”缺一不可

高中时期,我开始在《科幻大王》上发表《决斗》《人与狗》等作品,大学时又陆续发表、出版了一些科幻童话类作品。

我逐渐发现,独特的创意是科幻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别的关键,“idea”是科幻最大的魅力。因此,从创作之初,我便遵循这个顶层“逻辑”。

我也希望每一篇作品里的科学设定、科学幻想,都像那些“核心科幻”一样,在科学基础上寻找独一无二的创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作品,包括科学类作品、文学类作品、各种科幻小说。了解这些科幻创意,并不是为了写作时运用,相反是为了避开它们,保证自己的构想具有独创性——类似于我在给自己的创意“查重”。

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必须达到“三位一体”,才能形成最佳的平衡。

首先是科学性,即科学的逻辑和原理,以及延伸出来的想象,是否科学;其次是文学性,就是如何用文学的手法技巧编织出精彩的故事,使之符合优秀文学的标准;最后当然是创意性,科学构想、科幻创意是否与故事有效融合,给人一种出乎意料、脑洞大开的“爽”感。

与其他门类作品不同,这三个要素当中,科幻作品的创意性最被看重。而这种科幻创意,要在科学逻辑、前沿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用文学语言进行描写和表现。

科幻是打开想象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之间的通道,不管这种现实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真正热爱科幻的人,必定坚信科幻作品中的设定,在条件成熟时,终将变为现实。我们在文字中、在大脑中、在幻想中,去推理过去,去隐喻现在,也可以创造未来。

科幻作品对未来最大的意义,就是科幻作家构建的美好未来,引领人类去实现。同时,科幻作家笔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也预警人们,尽可能去避免。

科幻让世界的美梦成真。我愿意成为造梦的先行者,用想象力,打开那扇未来之门,带你一起前往。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