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之路⑤】与同仁一起,走出中国科幻之路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江 波
  • 2025-02-14 08:52

人物名片

江波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主席。2003年发表首篇作品《最后的游戏》,目前累计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70余篇。2012年开始发表长篇科幻小说,代表作品《银河之心》《机器之门》。曾9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4次荣获全球华语星云奖金奖,科幻作品《命悬一线》提名2023年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其作品设定硬核新颖,是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

图为江波在分享科幻创作经验。(作者供图)


我从2003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至今已22年。踏上科幻创作这条路,可以说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

童年阅读为我种下科幻的种子

童年时代,我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就是在图书馆,我对科幻相关图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有图文并茂介绍科学的《少年科学画报》、讲离奇故事的《奥秘》《飞碟探索》、单行本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神翼》《五万年前的客人》。书中神奇的科学技术、美好的人类未来都深深吸引着我,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科幻的种子。

有一件事我记忆深刻,在小学四年级,班主任问大家长大后想要干什么,我回答“我想成为宇航员,去开拓太空”。这个回答在今天的孩子看来可能很普通,但在30多年前的一个小镇上,还是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哗然。大概是因为那时我看了许多科幻书,宇宙、太空及未来都成了我意识深处的一部分,这是我未来踏上科幻之路的根本条件。

首篇发表作品坚定我的科幻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刚起步,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开始接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交模式——BBS(网络论坛),这是一种极为简陋的终端模式,看上去就像是DOS(磁盘操作系统)模式的界面,依靠键盘操作,浏览文章也是通过极简的文本框模式。

BBS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幻之路的窗户,让我找到了许多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也读到了更多科幻小说。

充分交流是极好的触发条件,很多机会都是在交流中产生的。幼时的阅读培养了我对科幻的热情,BBS则让这种热情开始发酵,让我产生了创作科幻小说的冲动。

直接的触发则是1998年的《科幻世界》杂志征文。当时,我的两个同学组建了清华大学科幻协会,想要搞活动,恰好《科幻世界》杂志也想在北京组织一次活动。于是,《科幻世界》杂志就在清华大学举办征文活动。

为了投稿,我写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历史》。这篇小说有一万字,讲的是后羿射日,其实是外星人来地球的一次事件。这篇小最终获得了征文三等奖。这似乎是个不错的结果,但我同寝室同学写的一篇只有一千字的小说,却得了一等奖,还被刊登在了《科幻世界》杂志上,我感到很不服气。于是,我就开启了漫长的写作投稿之路,一直到2003年研究生毕业。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大概创作了10篇科幻小说,遗憾的是都没能发表,只能放在BBS上供网友观摩批判,至今它们仍旧“躺在”水木清华BBS科幻版的精华区里。一个人的创作,如果得不到正向反馈,热情可能会慢慢消退,直至消失殆尽。

但对我来说,好运气在我毕业前夕降临了——我的科幻小说《最后的游戏》被发表。还记得当时是在实验室里接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的电话,我心情非常激动。如果没有这次发表,可能我毕业之后就不会继续从事科幻创作。它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科幻创作之路上。

在中国科幻发展黄金期坚持走下去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创作科幻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件乐事,这是在科幻仍旧冷门小众时,我能保持创作热情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我的少年时代,有许多由郑文光等老先生创作的科普型科幻作品,为我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们的创作正呼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当我进入大学校门后,互联网的兴起无疑为我开始创作铺垫了道路。此后,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和科技上的不断进步,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而我的工作经历,也给我的自由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如今,中国的科技发展正从追赶变为领先,这反映到文化上,也必然带动科幻创作进一步繁荣。因此可以说,当下正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够在这个黄金时代,为中国科幻贡献一份力量,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

我想,我会在科幻创作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去拥抱中国的明天,世界的明天,人类的明天。我也非常期待,同时感到荣幸,能够和众多科幻同仁一起,走出中国的科幻之路。


编辑:王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