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董仁威,科普科幻作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各类科普科幻著作102部,1000余万字。主要科普代表作有《遗传工程趣谈》《生物工程趣谈》《奇异的“魔法”》《生命三部曲》《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等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系列科普著作12部;科幻代表作有《分子手术刀》《三星堆迷雾》《中国少儿科幻史话》《中国百年科幻史话》《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等。曾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冰心图书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等。
回想我从1979年开始的45年科幻人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两次启程。
科幻之路第一阶段,起点差点成终点
第一阶段42年,很长,成绩很小。
1968年,我从四川大学细胞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成都一家工厂工作。我本来想当科学家,但受工厂环境限制,这个梦想破灭了。
不过,我的科学梦并未破灭。
1978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来了。
彼时,身为车间主任的我,和众多怀揣壮志却一直未能施展抱负的青年人一样,誓要把被耽误的10年时间夺回来。本职工作带来的贡献,远无法满足我们炽热的理想。于是,在业余时间里,我们争分夺秒、拼命投入到一切力所能及之事中,一心想成为复兴中华的奋进者,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79年,我应邀创作了《遗传工程趣谈》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没有机会当科学家,我就当个科学作家,把我掌握的科技前沿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读者共享。此外,我还以当车间主任的生活为背景,创作了小说《红辣椒》,发表在《红岩》杂志上。
这时,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创办了《科学文艺》杂志(《科幻世界》杂志前身),我被成都市科协推荐去参加笔会。会上,我听了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等老一辈科幻作家讲课,对写作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自以为,我有前沿生命科学专业背景,又有写作小说的经验,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不多,自己创作科幻作品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我创作了科幻小说《分子手术刀》,发表在1979年《科学文艺》上。
这是我走上科幻之路的起点,也几乎成了终点。
由于我兴趣广泛,写作方向庞杂,因此约稿很多。有约稿我就写,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出版发表、为“赛先生”“德先生”效力的机会。于是,几十年中,我创作出版了100余部各类杂书,以科普著作为主,还有科学家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长中短篇小说、花卉园艺等各类百科全书和实用技术读物,以及科普理论著作等。
其实,我更爱写科幻小说,从未中断科幻小说创作,只是没有时间,只能写短篇。几十年中,我写了十几个短篇,区区几万字,除《分子手术刀》外,还有《涂山迷雾》《智能疫苗》《回归人类》等,辑成《分子手术刀》《移民梦幻星》等几本薄薄的科幻小说集出版。
这是我的科幻之路第一个阶段。
80岁再出发,选择史前科幻与考古科幻
第二个阶段是在我满80岁以后开始的,很短,目前只有3年,成绩要好一点。
从2010年起,我与科幻圈的同仁先后发起设立了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活动。在奖项评审期间,众多精彩纷呈的科幻佳作纷至沓来,尤其是那些中长篇科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想象天马行空,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萌生出再度投身科幻小说创作的强烈愿望。我立志主攻第一阶段从未涉足的中长篇科幻小说。
我知道,我的水平比不过中国科幻新生代的代表性作家。我必须独辟蹊径,在不同赛道上创作新型科幻小说类型,于是我选择了历史科幻。而在这个赛道上,已有钱莉芳、张冉的名作在先,我也不能与之匹敌,因此,我不能写“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科幻,而专攻史前历史科幻、考古科幻。
在这两个方向,我有优势。2007年至2009年,作为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席,我曾接受四川省科协的任务,带领多学科专家,组成“科学四川万里行”科考队,在龙门山上下(包括三星堆)寻找大禹及古蜀国五代王的踪迹,并写出《古蜀国断代初探》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四川依然美丽》《成都依然美丽》《美丽西部》等考察记。
这是我创作史前科幻、考古科幻的生活基础。
要解开各种史前之谜,包括三星堆之谜,目前很多证据尚不足。那是否可以用科幻小说的方式,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工具,穿越时空,用“科幻思维”去解千古之谜呢?
于是,我创造了以超弦计算机为工具的时空穿梭机,以少年博士威威兄妹为主角,探索三星堆族源之谜为故事主线。2022年在80岁时,我创作了有生以来第一部中长篇科幻小说《三星堆迷雾》,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24年正式出版。
想不到,该书出版后,在“星云杯”科幻阅读活动的推动下,大受小读者欢迎,成为畅销书。
这激起了我创作史前科幻类型中长篇科幻小说的热情。目前,我本人以及与朋友合著了6部科幻中长篇小说,包括《始祖人迷雾》《分子考古队》《最后的丹尼索瓦人》《炎黄》《中华三祖》《巴国迷雾》,前5部已与出版社签约,进入出版程序。
80岁后,我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科幻人生之路。有人说,25岁以前的青少年时代,才属于科幻作家。我却不以为然,科幻创作不分年龄,什么时候都可以,但科幻作家的“灵魂”年龄必须是年轻的。在钓鱼城百万科幻大奖授予我 “中国科幻推动奖” 时,我于获奖感言中感慨:我虽拥有80岁饱经岁月的身体,可灵魂却似朝气蓬勃的18岁,满是对科幻事业的热忱与冲劲。
科幻人永远年轻。
我要用80岁的身体,18岁的“灵魂”,创作一批史前科幻、考古科幻,及其他类型的中长篇科幻小说,如大国重器科幻小说,使我的“灵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