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把科普工作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坚守“高端、引领、有特色、成体系”的定位,把科普工作作为科学院人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015年,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中国科学院 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明确提出“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两大计划,为全院科普工作发展指明方向,完善全院科普工作体系。2021年的机关改革中,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科学普及处,做好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
近年来,中科院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普体系和品牌。
一是在建设人才队伍方面,成立于1997年的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已遍布全国(除台湾外)的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00多个市、县,累计受众超过1000万人,已成为全国性的科普品牌并在部分分院推广。为建制化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研究生“科普学分制”,调动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通过加强不同类型的科普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研究生和科学家的作用,形成专兼职结合、优势互补的老中青科普队伍。
二是在支持科普传播和著作出版方面,《基因的故事》《远古的悸动》《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3部图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国家地理》《博物》等26种科普期刊承载了大量科普职能。
三是在开展科普和科学教育活动方面,中国科学院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周、科普日活动,连续多年承办“全国科学之夜”主场活动,打造公众科学日、科学节、跨年科学演讲等品牌,去年科学日全网传播量达到1.67亿。王绶琯院士1999年发起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累计有包括院士在内的721位专家担任俱乐部科学导师,31个基地学校的超过2500名学生会员参加了科研实践训练。即使在疫情期间,中科院面向香港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去年联合香港中联办组织院士专家走进香港21所中小学实地开展科普报告,获得香港社会各界好评。
四是在汇聚科普和科学教育资源方面,打造科学大院、中国科普博览等新媒体科普平台。其中,中国科普博览支持100多个研究院所336名科学家(或团队)开展科普创作与传播,全网传播量年均达到15亿+,成为中科院科普资源汇聚的重要平台。
五是在实践交流和理论研讨方面,在科技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中科院自2016年起举办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加强国内外科学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与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联合举办“科学咖啡馆”,每月面向首都科教界就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专题交流。于2019年和2021年举办2期香山科学会议,研讨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等主题,探索科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