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 嵇立平
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我国古代很重视重阳节,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民俗活动凝聚了古人在健身方面的科学观念和智慧。
从祭祀到敬老的历史演进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沿袭至今。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和祖先恩德的礼俗活动。《礼记》记载:“季秋之月……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的习俗普及于汉代,《四民月令》中有九月九采菊的习俗,汉献帝时曾在九月九这天赐宴群臣。汉魏之际的曹丕曾经在与臣下陈群的书信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意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大意是说,九与久谐音,是个吉祥日子,民间认为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在这天有登高宴饮等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因为“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在民俗观念中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把九月九定为老年节,体现了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福,使尊老敬老成为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主题。
民俗活动中的健身与养生
我国古代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承载了丰富的科学文化和养生健身内涵。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里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仅从这两则记载,就可以看出传统重阳节有登高聚会,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这些科学的健身观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例如重阳登高,就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由盛转衰、趋利避害的日子。这个季节登高爬山可以锻炼体魄,远望可以心旷神怡,达到了健身祛病的目的。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再如佩茱萸,茱萸是一种药草,香气浓烈。《神农本草经》里讲茱萸“逐风邪,开腠理”,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于是,重阳节时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有的妇女还把茱萸插在头上,避除恶气,以御初寒。
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葛洪《抱朴子》中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明代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菊花酒在明代还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秋天有秋燥一说,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这大多属于风邪入体之类的病症。菊花和茱萸等植物在应对季节性疾病方面有一定功效,所以逐渐固定成了重阳节民俗活动中的“主角”,都是为了追求长寿和健身强体。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