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天坑地缝。
“科普+旅游”是一种集科学知识普及传播和旅游为一体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其目的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在旅游产品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
据了解,目前,研学科普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旅游”与“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广受家长和广大青少年学生青睐,研学科普旅游可大致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类别。
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将融入科普研学内容,可以促进武隆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到武隆的游客通过旅游活动,近距离了解武隆风土人情、独特文化资源、企业发展历程等。
聚焦地理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多样且丰富,将围绕天生三桥、后坪天坑、芙蓉洞等世界自然遗产进行编撰或完善景点地质现象的成因、特征等科普资源课程,丰富自然遗产科普内容,打造中国·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成世界喀斯特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提升自然遗产旅游品质。通过这种地理类科普旅行,让来武隆旅游的人近距离聆听地球的“心跳”,充分感受地球家园的鬼斧神工、神奇魅力,从中体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培养游客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素养。
聚焦自然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依托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芙蓉湖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保护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打造生态科普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近距离聆听大自然的“呼声”、感受大自然的“呐喊”,让更多游客充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两山论”更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同时,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中去,从而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等素养。
聚焦历史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依托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平中学旧址、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后坪坝苏维埃政府旧址、白马山战役、“断头将军”王超奎、武隆土地革命、革命烈士墓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科普旅游线路,从而引导游客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依托长孙无忌墓、刘秋佩故居、李进士故里等历史人文景点,打造历史人文科普旅游线路,引导游客了解武隆历史文化底蕴。
聚焦科技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依托武隆科技馆、银盘电站、江口电站、浩口电站、四眼坪风力发电场、大梁子风电场、穗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通耀铸锻有限公司、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科普场所或工业企业,建成工矿企业研学基地,打造科技科普旅游线路,通过组织游客参观、实验等形式,来增强游客科技创新意识、劳动观念等素养,提升公众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聚焦人文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围绕“川江号子”、青吉棕编、浩口蜡染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武隆巴人遗风、山水遗情、历史演进的独特文化资源融入科普旅游中,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科普旅游线路。依托武隆博物馆、博象美术馆、懒坝大地艺术馆、归原小镇、特色村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文化史馆等场馆场所,建成社会科学研学基地,打造人文科普旅游线路,让游客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增强游客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素养。
聚焦体验类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依托白马山茶叶生产基地、羊角豆腐干生产车间、土坎苕粉生产车间、羊角老醋生产车间以及全区各类家庭农场等景点或场所,开辟生产劳作、团队协作等旅游线路,打造体验类科普旅游,通过组织游客亲自从事生产劳动、团队拓展、职业体验等形式,达到身心体验、精神提升和团队协同等目的,从而培养游客自我发展、健康生活、勇于拼搏、团队合作等素养。
武隆区委十五届三次全会为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提出了多个“+旅游”的构思,将“研学科普+旅游”融入到武隆全域旅游中,形成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载体,有助于武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提升。武隆旅游“三次创业”融合“研学科普+旅游”,应该可以成为探索武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也应该可以成为探索武隆科普事业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