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词看过年习俗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嵇立平
  • 2023-01-25 10:35

科海史迹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诗人们写春节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从这些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过春节的欢乐场面,了解到历朝历代中国人“过大年”的各种习俗。


放鞭炮、喝屠苏酒和贴桃符


在古代写春节的诗词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爆竹声声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千家万户迎着初升的太阳,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诗细致地展现出古人过春节的3个代表性习俗: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关于燃放爆竹的来历,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人们于是燃放起爆竹,用噼里啪啦的声音驱赶年兽。放爆竹寄托的是人们祛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屠苏酒据说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酒。名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说:“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古人在春节饮屠苏酒,是为了在新的一年中避瘟疫,保健康。

桃符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驱邪避害。后来人们把带着美好寓意性的文字题写在桃符上,现在贴桃符逐渐演变为贴春联了。


吃年夜饭和“守岁”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叫作“除夕”,除夕时人们都要回家和家人吃一顿菜品丰盛的团圆饭。南宋诗人方岳在《除夕》诗中对年夜饭有过生动的描绘:“守岁团栾谢两侯,堆盘水陆有珍投。鲟香透白琼瑶片,虾醉殷红玛瑙钩。”大意是大家在除夕时一起团聚,碗碟中堆满了美味佳肴,有像琼瑶一样雪白的鲟鱼片,似玛瑙一样殷红的醉虾。从这些丰盛的饮食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年夜饭的重视。

在除夕当晚,古人们往往通宵不眠,称为“守岁”。清初戏曲家孔尚任写过一首《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中细致描绘了古人守岁的热闹场景:一家人围着炉子团坐喝酒,给小辈们倾囊拿出春节的压岁钱,带着童心聆听鞭炮声,兴致盎然地看人们换桃符,用鼓角乐器弹一曲梅花歌,到五更与亲友们互拜新年。守岁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


穿新衣和看歌舞


过年穿新衣是古代过春节的老习俗。大年初一时,人们都要穿新衣,以应新春吉日,也含送旧迎新之意。

清代诗人查慎行写过一首《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诗中所写的“幡胜”“新罗”“闹蛾”等,都是用来做衣服的丝织物和装饰品,诗中描写了主妇们年前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情景。因为她们年前把做衣服的针线活忙完了,以至节后可以一个月都不用再摸剪刀了。

古人过春节,也会以轻歌曼舞助兴。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过一首《浣溪沙·庚申除夜》:“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这首词大意是在除夕之夜,舞女们穿着红裙跳起柘枝舞,竹叶酒已经喝尽,大家头上戴起燕子形状的彩绸,与舞女合舞。烛光摇曳,仿佛一条条金虫在颤抖。这样美妙的除夕,真是如此良夜乐如何!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