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吴琼
“要实现主体多元化,学段一体化和教育要素的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要把全纳和拔尖并举,协同社会各界、科技界和教育界多方力量。”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永和在近日举行的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说。
为着力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新华网联合《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在京共同举办科学教育研讨会,旨在搭建社会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工作。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利民,新华网党委委员、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副处长马可,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辅导员工作处处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社长范体宇,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科普事业部总监李新及10余位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代表和媒体参与了研讨会。
姚予疆在致辞中表示,新华网作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组成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在2014年组建了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首支专业化科普团队,经过十年发展,已建成了由院士专家、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化专家智库,与社会各界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本次科学教育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引导各类科学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
郑永和作题为《“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加法背景、内涵与路径》的报告。郑永和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小学综合科学课程—初中综合与分科并行科学课程—高中分科科学课程—大学专业科学课程”的完整体系。以此为基础,一方面要依据现有课程框架,利用大科学概念、跨学科融合等理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加强各学段科学教育内容的系统化设计,推进科学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实现主体多元化,学段一体化和教育要素的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要把全纳和拔尖并举,协同社会各界、科技界和教育界多方力量。
冯利民以《科学家如何赋能科学教育:以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生物课程教学为例》为题作主题报告。冯利民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善于运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科技场馆、企业、家庭和数字平台资源,邀请科学家进校园,与社会力量结合,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
范体宇演讲题目为《提升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强化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工作”为例》,他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三家单位的起源、发展和开展工作出发,介绍了三家单位在服务科技教育工作者、赋能科学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范体宇表示,今年将重点打造科教直播间,继续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持续带动全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李新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社会化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题演讲。她表示,新华网作为中央媒体,具有较强的资源积累聚集能力,目前在构建社会化平台,赋能科学教育发展上持续发力。李新介绍,通过十年的发展,新华网汇聚了特色的科教资源,拥有权威的专家团队、专业机构和线上科教资源,开展了以流动的地球科学课、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为代表的特色科教活动。下一步,将搭建媒体传播矩阵,策划以流动的地球科学课、科学教育研讨会等为主的系列科教活动。
交流研讨环节,第一七一中学科学主任李铮、第三十五中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第十八中学正高级教师、人工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剑春等北京市中小学校教师代表各抒己见,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围绕科学教育现状展开热烈讨论。